n127559

1947年,蒋英给钱学森安排相亲,他没看上,还对蒋说:你跟我走吧。 1947年

1947年,蒋英给钱学森安排相亲,他没看上,还对蒋说:你跟我走吧。

1947年夏天,上海某间精致的茶楼里,三十多岁的美国教授钱学森正襟危坐。

他刚从国外回来不久,父母忧心儿子忙于研究终身大事没着落,托付世交之女蒋英帮忙张罗相亲事宜。蒋英精心挑选了两位才貌双全的名门闺秀,在茶香袅袅中撮合。

谁也没料到钱学森全程眼神直勾勾落在蒋英身上,对相亲对象反倒爱答不理。

姑娘红着脸邀他次日看画,他硬邦邦甩出一句"明天没空"。面对蒋英的嗔怪,他心底埋藏多年的情感却如开闸洪水般倾泻而出。

这两人故事得追溯到二十多年前。钱学森老家在浙江杭州,他父亲钱均夫有位至交叫蒋百里,两人年轻时同在杭州求是书院读书,又结伴去日本留过学。

1923年钱家见四岁的蒋英聪慧可人,主动将她过继来抚养,改名钱学英。

那会儿十二岁的钱学森对这个突然多出来的妹妹新奇得很,经常揣着口琴逗她玩。

可惜小蒋英适应不了陌生环境,没几天又哭又闹地回了蒋家。幼年的短暂相处如同春日里偶然飘落的柳絮,看似轻盈却扎下了根的缘分。

时间一晃到1935年钱学森赴美前夕。他偶然在上海交通大学遇见出落得亭亭玉立的蒋英,两人合唱过一曲《燕双飞》。那时少年心弦已悄然拨动,但远赴重洋的计划让这份悸动埋入心底。

之后十二年美国生涯,钱学森埋头钻研学术,成为北美最年轻的航空学教授,可终身大事始终悬而未决。直到1947年这场尴尬的相亲宴,他才猛然惊醒心头明月就在眼前。

相亲隔天钱学森就找借口登门蒋家,抱着从美国带回的巧克力罐子说是探望世伯母。

他坐在客厅陪长辈闲聊,眼风却总往琴房飘。

蒋英在钢琴前练声的模样,比任何公式都更牵动他的心弦。

钱家父亲倒是看出儿子心思,每每使唤他给蒋家送点心,暗地里制造见面机会。

当钱学森受邀演讲时,台下蒋英望着聚光灯下侃侃而谈的身影,头回发现这个书呆子竟如此光彩照人。

演讲结束那晚钱学森送蒋英回家,梧桐树影婆娑的街道上他突然站定脚步。"

跟我走吧"这句话像石头砸进静谧的池塘,震得蒋英措手不及。

这个木讷男人竟只给十五分钟考虑时间,蒋英慌乱中心口莫名发烫,慌乱中点了头。

当年九月,上海和平饭店见证了两家世交真正结为亲家。那枚翡翠胸针在蒋英婚服领口盈盈生辉,也缀在钱学森心头一辈子。

新婚燕尔的小夫妻远赴美国定居。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实验室昼夜颠倒搞研究,蒋英也没闲着在音乐学院带声乐课。

1950年女儿永真出生时,钱学森正满头大汗计算火箭弹道参数。 待他飞奔到医院,手里攥着实验室窗台刚掐的金盏花,花茎还带着湿漉漉的泥。护士怀里的婴儿头发稀软,蒋英躺在产床上笑:"随你,都是小卷毛"。

甜蜜日子没过几年风云突变。1950年秋天移民局官员气势汹汹登门,钱学森三度被带走问话。

蒋英一手搂着不到周岁的女儿,一手牵两岁的儿子,眼睁睁看着丈夫被推上警车。

整整十五天她抱着孩子跑遍洛杉矶华人圈,东拼西凑出一万五千美元保释金。

寒冬里暖气片坏了,她左手搂着冻得发抖的孩子,右手歪歪扭扭写跨国密信,收件人是比利时的妹妹蒋华。次日假装在超市购物,趁货架倒下的混乱把信塞进邮筒——这个曾在舞台上引吭高歌的艺术家,生生被逼成心思缜密的地下工作者。

转机出现在1955年,钱学森那本厚厚的专著《工程控制论》在书市流传开。他故意在扉页印了"献给蒋英"四个字,这本被严密监控的书奇迹般成了求救信号。

多方斡旋下,当年九月全家终于登上"克利夫兰号"。海风卷起白浪拍打船舷,蒋英看着丈夫迎风挺立的背影,想起他在专著前页写的那句肺腑之言。

回到北京后日子照样不平静。钱学森一头扎进西北荒漠的火箭基地,蒋英在中央音乐学院教书育人。二十年间相聚的时间数得过来,她却总笑说:"他放他的火箭,我教我的哆来咪"。外人眼里枯燥的等待,在两人眼中恰似窖藏的美酒——愈陈愈醇。

2005年深秋,书房暖气片咔嗒作响。九十四岁的钱学森戴着助听器敲电脑键盘,屏幕上是精密的航天建模图。蒋英捧着茶杯推门进来,白瓷杯里浮沉着红艳艳的枸杞:"歇会儿吧"。他抬头时老花镜滑落鼻梁:"记得吗?五十八年前和平饭店,你婚纱上别着翡翠胸针"。

满屋岁月痕迹忽然被笑声揉成蜜糖,飘荡在暖烘烘的空气里。

2009年10月钱老离世后,蒋英要求书房原封不动保留。她总在紫檀木书桌上添鲜花,有时指尖拂过那些演算稿纸,像是抚过彼此交握一生的掌纹。

直到2012年早春,八十九岁的蒋英在琴键余音里溘然长逝。红木钢琴依然立在小楼客厅,琴盖倒映着窗外花开花落。